中視傳媒(山東)有限公司
百年歷史

今天的播音主持還需要愛憎分明嗎?

發表時間:2019-08-15 00:00作者:張浩然

當然需要、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大眾傳播覆蓋面日漸擴大,視聽效果更加清晰,廣播從中波、短波到調頻,電視從無線、有線到數字。

有聲語言和副語言正是通過大眾傳播平臺使傳播主體抒發自己與人交流的內在動力獲得了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區別于日常生活語境,廣播、電視、互聯網站作為大眾傳播特定媒體,其媒體性質、傳播目標與方針,傳播手段和方法,從策劃定位,到意圖實施,都日益顯示出一定的預見性。

而體現于播音主持創作活動的,是語言表達的有組織性。國際互聯網音頻、視頻網站的開通,語言傳受雙方增加一定范圍的互動,卻絲毫沒有減輕傳播主體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搜索、點播、留存的功能反倒使接受主體更加看重傳播內容的權威性。
    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傳播內容的權威性,正因為媒體的傳播行為脫離了個體性,代表了群體性,有著傳播利益的公共性。要求傳播主體不要忽視語言表達的有組織性,即使以個體面目出現,也要重視言語交流能讓大多數人接受的共通性。這就是語言傳播規范空間或日傳播語境的制約性。

對于生存空間的人、事、物、理,包括最能感受和體會的本土風俗習慣和方言俗語的內在奧妙,傳播主體也只有將它納入規范空間,傳播語境進行必要的梳理、篩選和提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可獲得除本土外更大范圍受眾群體的認可和喜愛,真正與傳播覆蓋范圍內絕大多數接受主體達成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
   廣播電視傳播中的語言,不能不發生對世界的全方位觀照,新聞報道、專題訪談,甚至經濟服務、娛樂節目都會有所反應。言語措辭行為、聲像前后銜接構成的具體語體、語境,通過傳播具體內容,總會映射國內外局勢和整個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

     要對在場和不在場進行深入理解和轉化,要有催生精品,創作思想的建立。由于思想意識形態的鉗制,大多播音創作被規范化,固定化,但過于規范,過于固定的創作一定不會長久。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其他賬號登錄:
我的資料
留言
回到頂部